IMG_2728  

Q:想請導演分享一下,拍這部片的動機?

A:當初想拍這部片,是想藉此了解馬修的思考方式,對他更多認識。2011年1月的時候開拍,原本預計大概花一年的時間,最後只花了半年。

 

Q:請問馬修對拍這部紀錄片有什麼樣的想法?

A:他很開心,很快就接受我的提議,他也想透過紀錄片,尋找自己存在在這世界的價值,還有透過我的雙眼看他自己,並且來理解別人試如何看他的。

 

Q:我非常喜歡結尾,攝影機繞著馬修的房間,加上動畫的表現,馬修的思考邏輯非常動人的呈現在螢幕上。我相信導演在拍攝過程中,一定相當掙扎,我想請問,馬修自殺會不會是因為一直被拍攝所造成的壓力?

A:我也有想過這個可能性。馬修在41年之間一直在嘗試自殺,然而在拍攝的尾聲,很遺憾的,他最後還是選擇了自殺。但我不覺得是因為拍攝導致馬修自殺,拍攝的時間只有幾個禮拜,我不認為這些會導致馬修崩潰。不會因此有罪惡感。在馬修自殺前,身旁的人不管是父母、朋友或護士,都相當關心馬修並給予他幫助,最後會發生這樣的事,我深感遺憾。

 

Q:這部電影看起來有點像家庭電影,導演拍的是身旁親近的家人朋友,也許會有一些手搖的鏡頭,或是比較雜亂的畫面,請問導演是如何去整理這些素材?

A:在拍攝前其實就有設定好一些元素,在室內的話,我用腳架,如果是在室外的場景,例如馬修去購物,除了我之外還有一位收音師和攝影師。

 

Q:片中有很多鏡頭是馬修直視攝影機,請問是導演要求的嗎?在攝影機介入之後,馬修跟導演之間的關係可以描述一下嗎?

A:請馬修直視的部分,的確是我請他這樣做的,並不是請他直視某一個點假裝有人在那裡。馬修做什麼事都很專心,貫徹始終,所以直盯著一個地方對他來說並不難。我在13歲時就認識他,我們同在一個教室,那時起我就很喜歡馬修,他知性的那一面我很能認同,覺得跟自己有點相似。該怎麼說?那又跟一班的大眾不太一樣,是屬於馬修式的知性。

 

Q:請問導演,你會不會覺得馬修是利用被導演的拍攝,找一個藉口或機會,為自己人生旅途留一個終點的見證?

A:我想記錄片的拍攝,拍攝者跟被拍攝者某種意義上就有互相利用的意義,馬修也許想利用紀錄片,將他存積已久的困惑反抗表達出來,同樣的,我也是藉著片子表達我想表達的事情。當初堅持完成片子,希望表現出馬修特殊的思維邏輯,讓大家更認識他。結尾雖然不是Happy Ending,但我覺得我已經做到應該做的。而那樣(結尾)的設計,其實有一部分是要符合出資者的要求。

 

Q:請問導演在描述馬修時,為什麼選擇現在的狀況,而不是從以前開始講起呢?

A:我認為沒有必要,馬修從以前到現在的變化其實不大,雖然現在的環境情境不太相同,但基本上他的思考邏輯仍然保持跟以前一樣。

 

Q:請問在接近這樣思考邏輯跟我們相當不同的被拍攝者時,導演是如何打開他的心房,找到一個切入點去表現他的個性?

A:我跟他(馬修)認識30幾年了,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,我了解他何時生氣,比較清楚他的脾氣,例如在陽台上他大發雷霆那一幕,我並不感到吃驚。我可能有時會不同意他的想法,但絕對不會拒絕他。

看《馬修定律》影片介紹:http://tidf2012.pixnet.net/blog/post/40707732

IMG_2748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紀錄片雙年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